 |
1966年6月,美國無人宇宙飛船在月球登陸,而同年的5月,在中國大地上早已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運動。無數的人被捧上天去,無數的人被踩在腳下,無數的人文攻武衛,無數的人蒙怨受辱。直到10年以后的1976年,這場集體性的歇斯底里才被結束。但是文革留下的問題,卻非常值得思考。我們有很多問題要對歷史發問,要對人性發問。
|
|
向陽院的故事 |
|
原著 徐 瑛 改編 秦 節 繪畫 顧炳鑫
鐵柱等少年兒童,響應毛主席關于"向雷鋒同志學習"的偉大號召,在革命前輩老工人石頭爺爺的幫助下,利用暑假支援公路建設。他們在革命實踐中,提高了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覺悟,培養了共產主義品德,不僅很好地完成了支援公路建設的任務,同時還揪出了暗藏的階級敵人。
|
|
 |
投降派宋江 |
|
編文 楊兆林 甘禮樂 徐 哨 繪畫 趙宏本
賀友直 顧炳鑫 劉旦宅 鄭家聲 王亦秋
宋江本是一個地主階級的忠臣孝子,一貫以"忠義"作為自己言行的準則,宣揚“天子圣明”,“造反有罪”。他同高俅是一丘之貉。他反對高俅一伙只是為了擠進封建統治集團,維護和加強以皇帝為總頭子的地主階級專政。他一上梁山,就處心積慮地竊取領導權,篡取晁蓋的革命路線,實行只反貪官、不反皇帝的修正主義路線,千方百計地爭取招安,叛賣革命。
|
|
 |
林場風波 |
|
原 作 陳德忠 改 編 王公懿 繪 畫 侯國良
封面設計 賈文濤
這是長白山區特有的大風雪。如果沒有黃色、紫色的信號燈,誰了分辨不出那靜靜地伏在山谷中的長長的鐵軌,更不會注意到那隱約顯現出燈光來的"紅松林場"小站。凌晨,一列火車進站了……
|
|
 |
巖龍和小明 |
|
改編 楊美清 繪畫 孫 愚
傣族小年巖龍和漢族少年小明,被民兵隊長罕恩指派去完成一項送信任務。他倆在路上遇到一個正在破壞電線的匪徒。由于他們的報信和協助,民兵們活捉了這個匪徒,從而也使解放軍和民兵殲滅了一伙妄圖破壞勐羅河水電站的匪徒。
|
|
 |
老支書的故事 |
|
原著:浩然 改編:大魯 繪畫:陳云華
黃花峪生產大隊的老支書,以身作則,用實際行動帶動群眾,關心群眾,做深入細致的政治思想工作,并以敏銳的眼光識破富農分子的陰謀破壞。善于從日常的事件中,抓住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這個綱,從而教育了干部和社員,提高了人們的覺悟,鼓舞了人們的革命斗志。
|
|
 |
房東大娘 |
|
原 著 浩 然 改 編 竺少華 繪 畫
毛震耀 俞曉夫
公社社員侯大娘,人稱“鐵面無私”。她平時節約用電,想的是“農村小工廠需要電力”;她對富裕中農“侯小手”侵占集體耕地的資本主義思想,開展堅決的斗爭,為的是讓他過社會主義日子;她為了“讓革命的大道暢行無阻”,寧愿在自己院子里鋸掉桃樹,讓出半個院子。
|
|
 |
夜戰牛腳嶺 |
|
改編 王成榮 繪畫 趙仁年 任伯宏 賀友直
楊秉良
公社新建的水力發電站,國慶節前就要發電了。階級敵人對此懷恨的要命,妄圖進行破壞,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邊防戰士和民兵戰士,經過幾個晝夜的埋伏,終于將敵人一網打盡,使敵人的破壞陰謀徹底破產。
|
|
 |
雪夜融冰 |
|
繪畫 方瑤民
魯炳炎是位六十多歲的老紅軍,解放后就在山區當供電所所長。他對黨、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,一直保持著旺盛的革命意志,保持著紅軍的優良傳統。領導上為了照顧他的健康,決定調他到省里工作。當他剛要移交工作時突然遇到特大的風雪,輸電線路有拉斷的危險。魯炳炎隨即領新所長上山檢查。崎嶇的山路,風雪的深夜,零下廿度的嚴寒,給他們一次嚴重的考驗。在魯炳炎的帶頭下,終于克服了重重困難,戰勝了特大的風雪,護衛了線路的安全。
|
|
 |
鴨綠江畔 |
|
編繪 上海航道局船隊 工人創作組
為了疏浚中朝邊境的友誼航道,我航道部門的一支挖泥船隊,日夜奮戰在鴨綠江畔。船隊黨支部書記鐘潮清,曾在抗美援朝戰斗中,和英勇的朝鮮人民并肩作戰;這次,在勝利完成疏浚任務的關鍵時刻,又與當年在火線上搶救過自己的朝鮮老大爺戰斗在一起。中朝戰友二十年前在槍林彈雨下結識,二十年后又在大風大浪中重逢。故事熱情歌頌了中朝兩國革命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戰斗友誼。
|
|
 |
海防小民兵 |
|
原著 余松巖 改編 張曉冰 繪畫 胡克禮
祖國南方沿海地區一群小民兵,日夜警惕地巡邏在海防線上。一天,小民兵排長海花和戰士翠娟,在海邊發現一只印有外國文字的空罐頭和一只可疑的橡膠女靴。小民兵們在大隊黨支部領導下,以這兩件東西為線索,進行嚴密偵察,終于查獲了隱藏在村內的一名特務,并配合解放軍和民兵,逮住了與這個特務接應的一艘特務船。
|
|
 |
海獅池畔 |
|
編文 常 斌 繪畫 丁斌曾
在上海公園的熊貓嶺上,發現了一個"不看動物只看人"的奇怪游客。公園民兵小分隊副隊長洪剛接到海獅飼養員的報告,立即帶領戰士江猛追蹤而來,并及時和上級機關取得聯系。經過一系列機警、勇敢的偵察活動,最后,終于在海獅池畔將這個經過化裝的特務分子"橡皮頭"揪了出來。
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:公園不是世外桃源,這里也是階級斗爭的戰場。 |
|
 |
戰斗在北部灣上 |
|
編繪 本社美術通訊員 繪畫 汪觀清
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期間,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九日凌晨,美帝國主義軍用飛機,悍然向正在北部灣西部海面正常航線上行駛的我國一○一八號、一○一九號兩艘小型貨船發起攻擊,炸沉炸傷各一艘,打死打傷我船員十多名,這是美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欠下的又一筆血債……
|
|
 |
春暖播種的時候 |
|
編文 謝健民 繪畫 季源業 李杰 伍法勛
鐵道兵某部三連來到鐵石嶺修鐵路,在施工過程中,三連指戰員們引出隧道里的地下水,和鐵石嶺生產隊的社員們一起修水渠,造梯田,使往日干旱的鐵石嶺種上了水稻,奪取了農業豐收。三連的指戰員們在當地群眾的支持下,出色地完成了修好戰備路的任務。軍民共同譜寫了一曲軍愛民、民擁軍的勝利凱歌。
|
|
 |
|